20世纪80年代,紫陵镇范村村民开始手工搓皮筋、加工头饰,逐渐辐射到坞头等周边村庄,使手工搓皮筋、加工头饰成为紫陵镇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身为范村人的张天良,二十多年前开始跑运输,就是往浙江义乌送皮筋。2018年,在外地把生意做得正红火的他,为了带领乡亲们走向致富路,回到范村。凭借多年的皮筋营销经验,在乡亲们的期盼中,高票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。
“看着一货车一货车往外拉,其实都是小作坊加工,一根皮筋几分钱,家家户户单打独斗挣不了多少钱,和南方的皮筋生产工厂没法比。”张天良忧心忡忡。
在范村皮筋产业发展陷入困境时,政府伸出了援手。2019年,沁阳市政府先后注入扶贫资金、衔接资金1150万元,协调帮扶对口支援资金4500万元,建成范村头饰品产业园,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,改手工操作为机械操作,实现了皮筋头饰产业的集约化生产。
产量上去了,但范村皮筋缺乏设计、款式陈旧、名头不响,甚至被当成杂牌。
于是,张天良多次组织头饰加工户参加进修学习,在范村开设美术培训班,培育皮筋设计人才。如今,范村皮筋已有6个大类、500多个品种、4000多种款式。
为扩展销路,张天良注册“村长直播间”,自己每晚上场直播,摸索经验。之后,聘请西安等地的8名网红主播,在村里开设直播带货培训班,培养出数十名“皮筋主播”,一年在各大平台直播带货量达500万元。
在他的带动下,范村年产皮筋头饰5000多吨,总产值达2亿多元,98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。目前,范村正在计划建设皮筋电商产业园二期,投产后年收益可达3000万元。范村从2018年的省级贫困村,变成沁阳市4个五星支部之一,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,产业振兴离不开像张天良这样的乡土“能人”。
沁阳市以最大的诚意呼唤乡土“能人”回归。开展了“解乡愁、报乡情、暖乡亲”乡土人才系列活动,通过普寄一封“贴心家书”,拨打一轮“暖心电话”,开展一次“聚心拜访”,召开一场“心系老家·增光怀川”专题招商会,精心开办一档“新怀商风采”栏目,更新一批“乡贤榜”等形式,吸引乡土人才关注沁阳、回归家乡。举办特色产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、“百万农村党员进党校”培训班、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等活动,4年时间培训学员16300余人次,进一步调动基层党员群众、农村实用人才、致富带头人的服务能力和带头致富作用。摸排一批地缘相邻、产业相近、要素相聚、愿景相同的村级产业,建立11个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区党委,覆盖42个村,辐射7.7万人口,为乡土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,荣获焦作市区域化党建观摩第一名。
如今,宣传推介家乡、项目引回家乡、谋划家乡发展的沁阳乡土人才纷纷涌现。黑陶传承人汤丽,在王召乡苟庄屯村建成神农陶文化创意园,将制陶生产与研学体验相结合,吸引大量学生、游人前来创意园参观、学习,成为当地乡村文化旅游的新名片;返乡大学生郜姚姚,创建山王庄晶品农庄,其生产的山王庄姜被收录为全国特质农品,远销上海,为地方特色产品贴上了金字招牌……
沁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金安表示,沁阳市高度重视在外人才回归和联系工作,牢固树立“人才需要什么,我们就提供什么”的服务理念,让更多在外人才回流扎根沁阳乡村,激活乡村振兴“一池春水”。(聂会军 原钰恒 郭中平)

